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国内 > 相关报道

国内辣椒“第一村” 整个冬天火辣辣--青岛晚报

 时间:2015-12-24 浏览次数:867

发表评论

春耕、夏种、秋收、冬藏,说的是北方乡村的旧例。但如今,在青岛,冬日的乡村已不再有无所事事的“猫冬”,勤劳的农民正在利用难得的农闲,实现致富的梦想。乡村奔小康更是”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“,形成了”一村一特色“的格局。从今日起,本报推出“特色村里的忙冬人”系列报道,到”辣椒第一村”胶州于家村探访辣椒加工,到崂山王哥庄揭秘“大馒头”制作工艺,到粉条村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……这组系列报道将为读者讲述特色村里那些有滋有味的忙冬故事。

胶州胶东街道办事处于家村,被誉为国内辣椒“第一村”,主导着全国的辣椒交易市场,辣椒市场年交易额达50亿元,成为全国最大的辣椒集散地和全国辣椒交易的价格信息中心。每年入冬到来年的5月中旬,是于家村120余家辣椒加工企业交易的旺季,带动的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,上了年纪的村民靠打零工和摘辣椒把,每月可以轻松赚到三千多元。 


变化 辣椒大集跃升“国字号”


据介绍,于家村和辣椒的渊源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。那时候,国内种植辣椒的地方较少,于家村一带土壤、水质非常适合辣椒生长,包括于家村在内的胶东、马店、铺集、胶莱等乡镇的许多村庄几乎家家户户种辣椒,这里成了江北地区主要辣椒产地之一。每年收获季节,不少南方客商前来收购,在村东头逐渐自发形成了一个马路市场。同时,一些有头脑的当地人开始进行小规模的辣椒收购和加工。

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在于家村成立了辣椒城贸易管委会,逐步在管理、融资、运输、服务等方面对市场加以完善,并根据需求两次扩建交易场地。这些年,由于土壤和气候变化,辣椒种植主产地逐渐转移到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等,胶州辣椒种植面积日益减少。依据这一变化,当地企业和常年从事辣椒生意的村民便奔赴全国各地采购,并在于家村周边建起了一批辣椒加工、贸易企业。目前,这里与辣椒相关的企业达到上百家,其中相当一部分拥有出口权,产品包括辣椒类食品、辣椒红色素等,产品出口亚洲、欧洲、非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,于家村已成为面向全国、辐射全世界的全国最大“辣椒集散中心”。


现场 辣椒摘把工人很抢手


“大家快点拣,韩国的客户都催了好几次要发货,今天争取把这2万斤辣椒都拣完了。 ”在于家村的一家辣椒企业内,负责人于老板不停地催促工人们快点干活。记者注意到,火红的辣椒堆满了整个院子,20名女工围坐在一堆辣椒旁,左手抓起一把辣椒,右手拿着剪刀熟练地剪断辣椒把,每拣完一堆赶紧装进编织袋里。

据于先生介绍,从11月下旬开始,辣椒贸易迎来了交易旺季,大部分辣椒从新疆、内蒙古和陕西等地运来后,首先要对辣椒初拣后去把,再经过筛选、去籽、打件、抽空、保鲜、打粉、打碎和加工等工序,才能卖到世界各地。因为家家企业都需要摘把的工人,眼下正是农闲的时候,年轻人嫌脏累不愿干,上了年纪的村民不挑活,各个企业都愿意用,因此辣椒摘把的女工们在当地很抢手,也吸引了不少周边村民和外地人前来。 61岁的于家村村民方秀香乐呵呵地告诉记者,摘一斤辣椒把可以赚4—7毛钱,她每天能摘200多斤的辣椒,每天至少一百多元的收入,这样算下来每个月也有3000多元收入。


龙头 加工国内六成辣椒


胶州辣椒协会的相关负责人说,每年辣椒交易分为两个阶段,只有在冬季交易的时候才是一年中的最忙季。 5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冷库交易。 “我们村从事辣椒加工生产的企业有上百家,辣椒交易的旺季,也让周边上万村民冬闲变冬忙。 ”胶州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于家村从事辣椒加工生产的企业127家,国内种植的60%以上的辣椒是经过于家村筛选、分类、加工后进入相关企业和国际市场的,带动从业人员达20000多人。


原文连接:国内辣椒“第一村” 整个冬天火辣辣--青岛晚报


来源:青岛晚报
以上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,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欢迎浏览环球辣椒网!请发表您的观点,谢谢!
精彩专题